根据港府2023年12月公布的数据,2015年共有4.3万人通过各类入境计划抵港,但截至2022年,最终只有5,300人成功获得香港永久居民身份,成功率仅12%。
这表明,虽然香港人才计划吸引了大量申请者,但由于工作、家庭等因素,许多申请者在七年内未能满足“通常居住”要求,导致转永居难度较大。
对于希望长期留港的人才而言,如何规划七年的居住及工作安排,将成为能否成功取得香港永居的关键。
持有有效签证,并在港连续居留满七年。
证明与香港有长期联系,包括工作、学习、家庭或经济贡献等。
确保每年在港居住至少180天,时间可以分散累计,不要求连续。
若连续180天不在香港,需提供合理解释,否则可能影响审批结果。
持有香港强积金、纳税记录、银行账户、租房或房产证明等,以佐证长期在港的实际情况。
第一年、第六年和第七年是审核重点,这些阶段的在港时间尤为关键。
避免签证断签,若超过6个月未续签,可能导致需重新计算七年居住时间。
如长期离港,务必提前准备充分的补件资料,包括经济、居住、社交等多个方面的证据。
成功申请香港永久居民身份并非仅仅满足“连续七年通常居住”这么简单。对于那些不常居港但仍希望顺利获批的人而言,如何证明与香港的紧密联系成为关键。以下 10 大加分策略,能够有效提升永居申请的通过率:
使用个人实名认证的香港电话卡,并妥善保存通讯账单,以此作为长期留港联系的直接证据。
提供在港租房合同、水电煤账单或房产购置文件,以证明稳定的居住情况,增加长期居港的说服力。
在港设立银行账户,定期存取款、使用信用卡并保留交易记录,展现在港的经济活动和日常消费。
若配偶或子女在港就读,提供学校证明、学费缴纳记录等,有助于证明家庭在香港的稳定联系。
投保香港的医疗、养老或人寿保险,不仅有助于未来生活保障,也能作为长期居港的重要证据。
注册香港公司并实际经营,按时报税和缴纳强积金(MPF),展现对香港经济的贡献。
若子女在港接受教育,积极参加家长会、兴趣班或夏令营,并保留相关记录,进一步证明家庭联系。
成为香港行业协会、社团或商会的活跃成员,定期参加会议、论坛或活动,增加社会融入度。
投身香港本地志愿者工作,如社区服务、慈善机构等,展现对社会的贡献,提高申请成功率。
对于不常居港的情况,撰写一封诚恳的解释信,详细说明原因,并附上支持性材料,增强申请的说服力。
综上所述,要想顺利拿到香港永居,除了满足七年基本居住要求,还需多维度证明自己与香港的长期联系。提前规划、完善证据,才能在申请过程中占据主动,提高获批几率。